
我校张德建教授团队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最近农业农村部为了表彰奖励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公布了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评审工作,内蒙古大学“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德健教授团队主持的“北方农牧交错区耕地保育与高效利用技术应用” 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该项目在国家公益行业科研专项、星火计划和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的支撑下,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强化产、学、研、推结合,农机农艺结合,以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和提高种植效益为目标,以关键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核心,内蒙古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呼和浩特市得利新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山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等单位,历经10余年的多学科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了退化农田地力培育、水肥高效利用、杂草综合控制等关键技术和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该项目主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一是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水蚀严重、耕层结构恶化、土壤退化等问题,创新了不同类型农田耕地保育关键技术3项,建立了资源高效型种植制度和保育型养地制度;二是针对退化农田雨水集蓄能力差、水肥利用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揭示了退化农田作物水分效应和需肥规律,建立了以“耕地保育”为核心的作物水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三是针对农牧交错区退化农田杂草发生及危害重、防除难等突出问题,筛选出高效低残留化学除草剂12种,发明了高效低毒除草复配除草方法4项,建立了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的杂草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四是针对农牧交错区退化农田沙石多、免少耕播种难、防风固土保护难等突出问题,创新组合式防壅堵开沟、双勺精量排种、多功能联合镇压等关键部件27种,研制开发了17种具有区域特色的播种、中耕、收获等系列机具;五是创新了北方农牧交错区“用养结合、地力培育、水肥高效”的耕地保育与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实现了农田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同步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技术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土壤耕作学和作物栽培学的内容,提高了农机化水平,促进了农机装备工业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增强了土壤的抗旱和保水保肥性能,提高了耕地质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建设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发表论文136篇,出版著作12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2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22项。项目技术在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等地推广应用8000余万亩,累计增收节支近30余亿元。
耕地地力提升玉米长势
耕地地力提升马铃薯长势
耕地地力提升小麦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