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师生认真收听收看2020年“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
为弘扬法治精神,宣传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按照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的工作安排及自治区法学会《关于组织2020年“双百”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内蒙古分会场观看视频直播的通知》要求,我校于7月29日下午组织各部门、学院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共同观看了“双百”活动专场报告会视频直播。本次报告会也是我校党委中心组2020年第七次集体学习会。
本次报告会主题为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报告会由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训秋主持,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主讲,对民法典的建立历程、内容、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报告会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民法典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自觉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本次活动在我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我校师生认真收听收看报告会
法学院老师代琴说,《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保护公民私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从摇篮到坟墓,民法典影响每个人的一生。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编纂一部高质量的民法典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一代一代法律人为之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凝结了几代法律人的智慧,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成为了一部平等保护人格尊严、财产安全的民法典,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共七编,依次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及附则,1260条。《民法典》的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呈现了诸多亮点。例如,人格权独立成编、农地三权分置入典、物权编新增居住权、添加离婚冷静期、完善高空抛物治理规则等。通过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对民法典的学习,本人对民法典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今后的民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科学技术处教师李文生说,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并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民法典。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生活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大到国家所有制,小到普通百姓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它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可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即将颁布实施的《民法典》,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摩天大楼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出版社社长姜德军说,7月29日下午,在线观看了《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报告会。其中主讲人张文显提到的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传统是中国民法典的历史根基,其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让我有特别的独特的感受,也结合民法典谈谈自己对此的感想。中国民法典好多都是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思想。如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是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重大创新。有法律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民法典在总则第一条中就开宗明义,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在我看来,其契合了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观念。“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近涉待人接物,远及邦国外交,小到亲友邻里,大至天地万物。所有关系的和谐,包括人己关系、人人关系、天人关系等,要以“和为贵”为出发点,通过协调相应、配合得当、各得其所的关系处理,对心灵、人际、自然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进行和谐协调、适中允当地探索,最终的发展方向和最高追求,都是为了实现“和”与“和谐”,即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中国民法典在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和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还有在“相邻关系”,另外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都有具体的阐释,包括“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在我看来,中国民法典在人己和、人人和、天人和等几个方面生动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和为贵”文化。如果说以往的民法典,包括西方历史上和当今使用的民法典,是彼时人们协调各方利益,集合诸多智慧的体现,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是中国五千年来“仁与法”的结合,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是这个时代所渴求,是这个世界中西文化乃至国情推动着走向时代舞台的法典。他必将不断发展,必将扫清晦暗,必将为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展开华丽的篇章。他代表着文明,代表着英雄们的努力,代表着我们奋斗的方向!
法学院 法律硕士(非法学)吴伟恒说,典意味着规范,系统。法典,是对法律的提炼与整合。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就此诞生。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文明进步的象征。此次报告会,张文显老师通过讲民法典的中国故事等5个问题深入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历程、深远意义、时代创新、亮点特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凝聚着14亿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梦想,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每个人的生活都会产生深刻地影响。民法典的颁布终于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因此,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们应真正吃透《民法典》精神、原则、规定,着力提高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提升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景惠说,习近平总书记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关于民法典的实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等事情一样,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可以说民法典的诞生是一个宝贵的契机,只要“日日行”,就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也就不怕“千万事”,我们期待着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的那一天,成为人民的坚定信仰,成为全民的自觉实践!
教务处民族预科班学生关冰倩说,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传统是中国民法典的历史根基,世界民法典的有益成果是中国民法典的文明镜鉴。张文显教授说,“如果说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民法典的典范,德国民法典是20世纪民法典的典范,那么中国民法典无疑是21世纪民法典的良好典范。我们的《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在于打造公平正义的环境,为人民排忧解难。身为新一代青年应学习《民法典》相关知识,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和宣传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贾轶名说,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民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标志。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伴随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生态与环境学院学生吴嘉航说,听罢一场讲座,忽地明确了“法”的意义,它并非约束人行为的一纸公文,亦非人行事为人的凭据依托,漫长却详尽的篇幅下,是羽翼,是保护,是几千年来无数的人民对“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期冀。“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它是众生平等的净土。民安国泰得益于法,而每一部法典的编纂,每一条法律的制定,都是大量的心血与光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法律工作者们化作隐形的翅膀,一生致力于无闻的守护,我仅以我个人的名义致以由衷的感谢以及崇高的敬意。
上一条:习总书记寄语我们“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行循自然”
下一条:2020年财政学类专业第八届暑期师资培训班在内蒙古大学线上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