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大要闻

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化社会共享——内蒙古大学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博物馆的筹建

10月9日下午,我校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召集相关专家,就成都联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博物馆”的构思和设计进行了论证。论证会由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主任那顺乌日图教授主持,我校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布仁巴图教授、达胡白乙拉教授、斯琴高娃教授、阿拉坦宝力格教授、刘实教授、正月教授,社会科学院达·巴特尔研究员、白双成研究员、萨日娜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论证会现场

会议上,专家们肯定了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博物馆的总体设计框架、细节问题、检索分类问题以及定位问题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

10月12日下午,在听取专家组论证会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与成都联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签署合作协议

“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博物馆”是内蒙古大学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承担的2019年度自治区重大项目“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之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项目旨在实现语言互通的前提下,服务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伟大事业。在此项目的基础上,学校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学科特色,于2019年年底开始筹建数字化博物馆,从而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博物馆”将利用VR技术、3D影像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具体建设文献院、声像馆、图片汇、演播厅和大讲堂,再建设碑林苑、书经阁、印牌汇、政令厅和岩题园等内容。从而向世人全面展示“一带一路”沿线的独特的东北亚语言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碑林苑:结合3D映像技术、720vr全景技术等展示碑刻上的文字资源信息。通过虚拟展厅,展现详细图文资料。文献院:利用EBOOK技术、OCR技术和图书数字化技术,阅读不同介质的文献资料,构建东北亚语言文化知识体系。实现翻页式电子书阅读、在线阅读、文献检索等效果。声像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加载声像资源、口承传统资料,在线展示音频视频和图片档案。虚拟演播厅和大讲堂等在3D场景智能展示演播和讲解效果。

该项目有望于11月底12月初呈现给社会公众。

图1数字化博物馆效果图·虚拟展厅

图2:全景效果图·碑林苑实景展示

图3:文献馆一角

图4:声像馆效果图

上一条:校领导班子讲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
下一条:勇当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接力者——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