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大要闻

我校广大师生热议2021年全国“两会”

3月4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召开。今年适逢“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特殊年份召开的全国“两会”,意义非凡,承载了更多的目光和期待。我校师生热切关注“两会”动态,纷纷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微博、微信等途径,收看、收听全国“两会”报道,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深刻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实际畅谈体会。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部长(处长)冯福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也为高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聚焦铸魂育人,把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作深作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党领导人民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来之不易。特别是要寓教于乐,通过运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通过多形式的师生互动和讨论,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科学技术处处长牛一丁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万建民院士就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回答《农民日报》记者提问。万建民委员提到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通过保护种质资源、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强化粮食安全。种业是农牧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质创新和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的应用将给畜牧产业带来质的飞跃。畜牧业是我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但牛、羊核心种源长期严重依赖进口,重引进、轻培育、种群生产性能退化等导致的优良种质资源严重匮乏,一直是严重制约自治区和国家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这些举措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解决种源“卡脖子”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校“生物学”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紧密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生物种业的重大需求,依托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和学科优势,汇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解决牛羊生殖调控与繁育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建设好草原家畜遗传与种质创新基地,规模化创制突破性新种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处长(部长)郭维生全程观看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后说,李克强总理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李克强总理的报告指明了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现实路径,使我们倍受鼓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国民素质现代化,基础在教育。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要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找准推进路径、工作方法和有力抓手,把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把深化我校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和基础性、根本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对教育领域做出的新部署和提出的新要求,以其为根本遵循,将其积极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劲动力和实际成效,努力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要紧紧抓住“双一流”和“部区合建”的历史机遇,深刻认识学校建设发展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为主线,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谋划好学校的“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升高水平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源头供给、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能力,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探索差异化发展,走出一条扎根北疆、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发展之路,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内蒙古落地见效,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践行“两个维护”。

财务处处长武元平表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1年重点工作时,总理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也是民生大事,是大家幸福感很重要的一部分。回顾“十三五”期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国教育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未来我们将以总理提出的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为行动纲领,凝心聚力,立足本职,心系师生,坚守初心使命,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崔荣说,教育是百年大计,更是国家强盛的动力源泉。在党和国家的部署领导下,我们已经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就可谓坚实壮阔。喜悦的同时,我们更倍加珍惜这由无数人的努力所造就的来之不易的伟大成果。惟其如此,才必须趁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进。号声嘹亮,“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方向也是目标,也让我们对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让我们看到了整体设计的科学精神;“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则让我们看到了高等教育领域发展将要驶入的高速车道。最让人欣慰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铿锵有力地显示着我们在教育公平上将会迈出的更大步伐。“十四五”正在开局,未来正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努力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添砖加瓦,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务处副处长许晋谈到,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推动新时代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传授了实践路径、注入了强大动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这些话语重心长,饱含着对内蒙古工作、内蒙古人民的殷切期望和深厚情谊,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民族教育、培育高素质民族人才的重要摇篮,更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找准着力点,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浸润到每一个大学生心田……这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同心协力建设的美好家园,引导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深耕细作,守正创新,让高校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志亮说,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全体教师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盛况,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所发表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展开讨论,表达对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期待。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要围绕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要大力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创新国家建设的能力。我们要乘势而上,披荆斩棘,主动思考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学校"十四五"时期建设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探索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的关系,更好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交出一份卓越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大"答卷"。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志忠谈到,全面深入地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一个鼓舞,也是一种鞭策。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发展始终关心和关怀,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扶贫脱贫、改善民生、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对内蒙古的发展提出了要求。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长远发展量身定制,提出了清晰的战略指引,即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其次,进入新阶段,我们要更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新要求,即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加强民族团结,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的新篇章。因此,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把内蒙古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蒙古学学院学生吴杲星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对党史学习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作为一名历史系博士生、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我发自内心的认为学习党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地区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创造过一个个历史佳话,挖掘和充分用好这些本土红色资源,能够为内蒙古地区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对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历史系博士生,我更将以身作则,努力学习史学知识,做好史学研究,不负时代赋予的责任!

蒙古学学院学生阿亚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名蒙古族青年,我认为我们更加有责任、有义务,身体力行的为民族团结、民族和睦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为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进、开拓进取。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好课本理论,更要深入实践,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国家栋梁,在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投入到建设祖国的重任之中,不荒废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时刻紧密联系在一起,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未来有我们。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张婷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认为我们不仅要通过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更有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党的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进取精神,坚持做到知行合一。同时,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我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也深知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教育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学校课堂,还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一定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条:我校召开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表彰座谈会
下一条:我校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