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特写 | 让新时代党的理论光芒在青春旗帜上高扬——记内蒙古大学“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
编者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三年来,内蒙古大学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课程建设“主阵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园落地生根,让新时代党的理论光芒在青春旗帜上高扬。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内蒙古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引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途径,坚持守正创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了“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新阵地,着力在强化理论武装、完善保障机制、打造骨干队伍、提升宣讲实效上下功夫,传递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青年声音,力争做百年党史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者、分享者,全方位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园落地生根。
打造“专家+学生”理论宣讲队伍,凝聚思政育人合力
内蒙古大学党委理论宣讲骨干队伍由“专家理论宣讲团”和“学生理论轻骑兵”两支骨干队伍组成,每年根据宣讲任务调整更新,总体保持在50人的规模。“学生理论轻骑兵”由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担任指导老师,通过对全校本硕博学生层层选拔,分为8个小分队,每队3名成员,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骨干队员作为各学院的联络人,构建形成了宣讲成员选拔、宣讲主题设定、宣讲内容审定到最后宣讲成果展示的全方位宣讲矩阵。“学生理论轻骑兵”坚持“旗帜领航、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学以致用”的理念,本着“传递时代声音、讲好时代故事、彰显时代风采”原则,通过开展身边基层理论宣讲,引导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让思政育人的温度适宜、效度不断提升,着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
构建“立体+常态”宣讲矩阵,发挥思政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一是发挥“旗帜·领航”育人效应,激发理论宣讲新活力。把“学生理论轻骑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有机融合,紧扣青年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针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实施了“旗帜·领航”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计划,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堂,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紧紧围绕“旗帜·领航”主题,精准把握时代精神,用时代话语传递理论话语,讲出思想魅力、讲出真理味道。通过思政课堂“我来讲一讲”的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朗诵、演讲等多样方式进行个人展示,推荐其中表现较好同学加入宣讲队伍,经指导教师培训及考核,选出一批理论知识扎实、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将其纳入“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中,深入各个学院进行理论宣讲,使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延伸课堂之外,实现了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拓展了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覆盖面。储备宣讲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同学,分期参与“旗帜·领航”党史学习系列分享会,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主题开展理论宣讲,以精神解读、微课堂、诗朗诵、情景剧等形式,将“大主题”转化为“小切口”,把思政课搬上舞台,从而引导青年学生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中汲取力量,增强使命担当,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学生理论轻骑兵”开展线上线下党史分享活动
二是投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凸显思政育人新成效。内蒙古大学党委积极探索思想教育的新途径,着力强化实践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积极参与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高大上”的思政课落地生根,引导广大师生实现从“真懂”到“真信”的再次升华。宣讲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组成“四史学习考察队”、“农民之子”、“星星‘乡’惜”三支队伍,走进乡村社区,坚持把理论宣讲活动落到基层。“四史学习考察队”前往兴和县大南山革命老区,用好用活当地红色资源,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既生动鲜活又接地气的宣讲,以实际行动将党的声音传递到百姓心坎上。“农民之子”小队前往呼和浩特市恼包村展开实地调研并有序开展红色理论宣讲活动,为村民们解读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锻炼了成员们的宣讲能力,拓展了成员们的理论视野。“星星‘乡’惜”团队在玉泉区小黑河村结合党史故事带领村民重温了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加深了小黑河村民对党的历史的了解,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风采。
“学生理论轻骑兵”走进乡村社区,坚持把理论宣讲活动落到基层
三是创新“融媒体”宣讲新模式,增强学习教育新动力。内蒙古大学党委拓展理论宣讲新渠道,积极利用“融媒体”模式,将“面对面”深度交流和“键对键”广泛传播结合起来,为师生营造理论宣传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理论宣讲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新时代声音,让思政课走出校园,请模范走近身边。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涛的带领下,宣讲团成员参加了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31个重点项目之一《光辉的足迹》的拍摄录制,与模范人物面对面畅谈实践感悟、共叙家国情怀,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拍摄结束后,杨涛老师将拍摄的短片带回思政课堂,让广大学生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了更加立体生动的理解。同时,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陆续推出七期学生理论轻骑兵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微视频,在学校公众号平台大力推广,提升了师生参与感和收获感,引发强烈反响。
“学生理论轻骑兵”成员参加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31个重点项目之一《光辉的足迹》的拍摄录制
打好“宣讲+思政”组合拳,提升理论宣讲影响力
内蒙古大学党委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整合全校优秀思政资源,统筹宣讲力量,推动学校理论宣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人气,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积极打造宣传阵地,锻造宣讲队伍,通过校内宣讲、校外宣讲、微宣讲、活动宣讲等方式,打响“理论轻骑兵”理论宣讲品牌,切实推动理论学习教育深入人心,让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走心更暖心。截至2021年12月,“学生理论轻骑兵”在校内外宣讲近三十场,听众近2000人,宣讲团成员以骑兵的轻捷姿态,堡垒的坚定立场讲好党的理论,将理论讲得生动、真实、深入人心,在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旗帜·领航”党史学习分享会获得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深入报道,人民网全文转载,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学生理论轻骑兵”工作的高度肯定。在2021年全区“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涛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农民之子”团队被评为“优秀团队一等奖”“优秀志愿服务队”;宣讲团成员李瑞被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队员”,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良好风貌。2021年6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光辉的足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涛、“学生理论轻骑兵”许杰、白冰受邀走进栏目,将社会调研、理论宣讲、成果展示有机结合,在寻迹历史中见证崭新时代,在延续信仰中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展现了内蒙古大学理论宣讲工作的底气与活力。此外,我校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组充分利用校园融媒体平台加大重大主题宣传和滚动更新党史知识,打造党史学习《追寻》MV等系列有声教材和网络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内蒙古新闻联播等平台推出系列报道97篇,展现了学校事业发展新成果新风貌。
《光明日报》专题报道我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学生理论轻骑兵”的组建与推进是内蒙古大学党委将宣传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成功实践探索,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切实落实了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一步,内蒙古大学“学生理论轻骑兵”还将进一步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让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着力将内蒙古大学“学生理论轻骑兵”打造成自治区学生理论宣讲第一品牌。
上一条:人民网:从“课程化”到“生活化”:内蒙古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探索
下一条: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副书记刘九万督导检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