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我校图书馆与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承办的“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内蒙古站”首场活动在赛罕校区学术会议中心举行。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志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鹏飞,我校副校长达胡白乙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出席活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兄弟院校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及我校师生代表2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我校图书馆馆长张慧荣主持。

启动仪式现场
达胡白乙拉在致辞中说,近年来内蒙古大学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将古籍保护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古籍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整理出版、研究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内蒙古大学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机构的指导支持下,以“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为契机,创新古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有组织科研创新,深化对古籍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研究阐释,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贡献更多内大智慧与力量。
王沛提到,古籍保护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培养古籍保护人才,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为古籍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助力。希望通过“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能更好地加强图书馆、高等院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吸纳更多院校师生参与古籍保护事业,合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鹏飞介绍了内蒙古地区珍贵古籍相关情况,并表示接下来内蒙古自治区将以此次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为起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与高校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古籍保护人才深度培养。

出席活动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启动“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内蒙古站”活动
启动仪式结束后,张志清以《古籍之美》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围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概况、怎样欣赏与再造古籍之美、古籍是亟待传承之美、认识古籍修复规律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在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讲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们直观地领略到了古籍之美。

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志清做讲座
举办启动仪式的同时,还开展了古籍修复技艺体验活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展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拓印等体验活动,师生现场观摩并亲自动手学习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体验活动现场
与会人员还实地调研了我校图书馆蒙古文古籍展阅室,深入了解了蒙古文古籍在收藏、保护、修复及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与进展。
(供稿:图书馆 编辑、审核:李文娟 终审:阿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