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与环境学院冯刚教授在全球鸟类与兽类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最新进展。研究成果以“Population trends are more strongly linke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pecies traits in birds than mammals”为题,发表于学科卓越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Nature指数收录)。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从1970年到2018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9%,这凸显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许多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物种种群动态变化。此外,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物种可能对这些变化做出不同的反应。然而,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物种内在特征与物种种群动态变化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关联尚未得到科学验证。
为了探究不同潜在驱动因素对鸟类和哺乳动物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我们计算了《地球生命力报告》中记录的全球、热带和温带三个空间尺度下的2195个鸟类和哺乳动物种群变化率,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以及物种特征与种群变化趋势的关联。
图1
图1空间自回归模型的系数展示了各种变量与全球尺度、热带和温带地区鸟类及哺乳动物种群趋势之间的关联。图中的圆点表示每个变量的标准化系数值,红色代表土地利用变化,蓝色代表气候变化,黄色代表物种的系统发育特征,绿色代表物种的功能性状。圆点两侧的实线表示标准化系数的95%置信区间。如果95%置信区间没有与灰色的零线重叠,则该变量与种群丰度动态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值小于0.05)。
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物种的系统发育特征与鸟类种群变化趋势均显著相关(图1)。值得注意的是,温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温带地区的环境变量对鸟类种群趋势影响更为显著(图1)。此外,与鸟类种群相比,哺乳动物种群趋势受这些环境变量的影响较小(图1),而与生活史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图1)。
在该工作中,共同第一作者马晓明和董荣安分别为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和2020级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为我校冯刚教授(研究方向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Gang-Feng-3)。其他作者包括香港大学Alice Hughes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Richard T. Corlett教授,以及丹麦奥胡斯大学Jens-Christian Svenning教授。
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2023FY1003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YFA0607103)、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2023JQ01)等项目的资助。
此外,2024年以来,冯刚教授以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主题,指导硕士研究生在《Journal of Biogeography》(2篇,学科一流)、《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学科一流)、《Plant Diversity》(一区)、《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生物地理学主流)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素材来源:科学技术处 编辑:李文娟 审核:刘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