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桃李芬芳|常葆顶天立地情怀,矢志科技赋能北疆——访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飞龙教授

砥志研思,他是守望内大二十余载的星辰;弦歌不辍,当年被送上岸边的少年已然成为新一轮波涛中的渡舟,带着迷惘的学子安然抵达渡口。多年来,他躬耕科研,带领学生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研制开发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应用系统;日常教学中,他常以温和风趣的口吻教导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他就是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教授飞龙。

飞龙,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鹏城国家实验室兼聘研究员。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层次培养人才,曾获内蒙古第八届“青年五四奖章”、内蒙古第一届“草原文化传承之星(园丁奖)”和内蒙古大学“乌可力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TASLP、ICASSP、COLING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9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内蒙古政府重大基础建设项目1项、内蒙古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项等。

“我的人生大半都是在内大度过的”

按照约定时间赶到的时候,飞龙教授正在和他的学生交谈,我们便在实验室外驻足等候,干净整洁的实验室里坐满了学生,时不时传来敲击键盘声,当我们进入办公室后,暖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的身上,和煦照人,这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当被问到多年来他与内大的不解之缘,他不禁聊起了自己的过往岁月。2001年,16岁的飞龙以预科生的身份初到内大校园,后选择了当时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大学期间他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从事了大量学生工作,直到2006年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他师从高光来教授开始接触蒙文信息处理领域。研究生期间,他又跟随导师参与研制了“蒙语语音识别”“蒙文信息检索系统”等科研项目。2013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内大任教,同时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二十年时光匆匆,当年被导师领进门的学子早已能独当一面。当被问及何以在内大扎根二十余年时,飞龙教授表示,从科研角度来看,在“蒙文智能信息处理”领域,我校实验室位于国际国内前沿,可以进行多语种共同研发。扎根北疆、扎根内大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无疑可以更好地惠及群众。

二十年很短,在时间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二十年又很长,飞龙教授用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钻研的科研精神为自己的青春写下了生动的注脚,他没有刻意渲染自己对母校的热爱,但他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发展早已与内大的建设紧密相连。

“科研是从无到有,不断试错的过程”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飞龙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目前已在蒙古语语音识别与合成、蒙古文校正、新蒙古文与传统蒙古文相互转换、蒙古文智能输入法和蒙古语AI合成主播等一系列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中取得了许多成就,填补了多项空白,对少数民族语言智能信息化和内蒙古自治区智能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所有光鲜成就的背后,都有反复打磨的过程。计算机科学作为现代信息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这个领域,飞龙教授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涉猎蒙古文信息处理的相关学习和研究,现在已经是内蒙古大学的第三代研究者。

飞龙教授表示,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技术的更新迭代,一代人都有一代人不同的职责。从第一代研究者到第二代研究者,致力于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研究;现在,到第三代研究者,主要以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围绕人脸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进行相关开发工作。“当下要做的就是当好接棒人,继续为蒙古文智能信息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飞龙教授坚定地说。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对“特色办学”实质和内涵的认识,从学科建设到校园文化、从教育体系到科研成果,这所扎根北疆的“草原明珠”在强化特色发展与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古籍文献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让蒙古文古籍文献“活起来”对传承与保护蒙古族语言文字与特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中蒙两国文化旅游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飞龙教授带领团队正在用互联网之效、借数字化之力参与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以及相关智能平台的建设工作。他表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其他学科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跨学科交叉,提供智能化支持拓展研究领域,从而赋能学科发展是当前科研攻关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采访过程中,飞龙教授还向我们简单介绍了蒙古语文字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情况。在研究过程中,飞龙教授带领他的团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他认为:“困难总会有,但做科研就是一个从最初做得不好到变好再到调优,最终实现工程化落地和服务落地的过程。”

“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勤勉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采访期间,飞龙教授的一位在读研究生向我们说道,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飞龙教授常跟他们说的“顶天立地”四个字,即从事计算机领域,“顶天”是要做到专业技能的顶级,“立地”是科研成果必须要落地,要能真正设身处地地为老百姓考虑。飞龙教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自己的理想信念、扎实知识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近年来,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我校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然而,当谈及目前我校计算机领域人才培养的问题时,飞龙教授表示,目前该领域仍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即缺乏高层次人才。

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建设点,建设有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社会计算与数据处理、云计算与服务软件、大数据分析技术5个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飞龙教授表示:“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立足我校优势资源,积极发挥内蒙古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中的主力军作用,努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复合型工科人才。”

采访结束时,问及对学生的期望和祝愿,飞龙老师鼓励广大学子:“在求学的道路上,无论学习任何专业,都要脚踏实地,永葆刻苦钻研的精神,方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而飞龙教授亦是如此,始终将“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勤勉于行”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乘着时代风浪,一路攻坚克难。因为踏实和勤勉,所以无惧任何挑战;因为亲身走过,教导学生时自然多了几分泰然。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他是学生口中态度温和、风趣幽默的老师;是同事眼中年轻有为、绅士般儒雅的学者;更是内蒙古大学引以为傲的教授、建设一流学科的中坚力量。犹记得,采访时飞龙教授曾笑着说,他目前人生大半都是在内大度过的。桃李湖畔四季变换一年又一年,未来的他必将带领他的团队在此书写更精彩的华篇。

 (作者:白莉  李佳潞      编辑:鲁娜     审核:刘寒娥   刘艳婧)